海洋卫士压载水

5年增长25倍,青岛造船产业垂直崛起背后

2023-08-21 08:33:56
来源:界面山东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青岛造船业正在迎来大爆发时刻。

8月17日,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2”,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场地完成船体建造,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实现新突破。

这也是青岛造船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过去五年,青岛造船产业发展迅猛,成为青岛增长最快的产业。

根据2022年青岛统计年鉴,青岛市2021年民用钢质船舶产量268.12万载重吨,五年激增2497.9%。

青岛造船业的垂直崛起,一方面是全球造船业转向中国的大环境使然,另一方面则凸显了青岛在中国造船版图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受全球新一轮造船周期影响,中国造船业近年来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接订单、手持订单等已连续多年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

据工信部发布,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67.7%,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中心,中国正持续突破大型邮轮、LNG船、滚装船、超大集装箱船等等高技术船舶领域,走向造船业金字塔尖。

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自主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填补了中国大型邮轮建造的空白;广船国际、上海外高桥、招商金陵等船企进入到滚装船领域,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

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是国家“十五”期间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养殖工船、中型集装箱船等领域优势突出,并逐渐拓展到智慧养殖工船、LNG船、集装箱船、双燃料散货船等高附加值船型。

青岛造船产业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跟青岛正在发力的其他重点新兴产业之间形成非常密切的联动效应,比如大型邮轮和邮轮母港,滚转船和新能源汽车出口,LNG船和清洁能源。

也因此,青岛造船业成为了扭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更需要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实力基础上,加速布局建造大型邮轮、滚装船、LNG船、新能源船等高端船型,实现产业规模量级和研发技术再突破,拉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1.透过2017年-2021年青岛市船舶产量来看,青岛造船业在2020年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2017年-2019年,青岛船舶产量并不高,仅在10万载重吨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到了2021年,青岛船舶产量达到268.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4%。

从2021年的增速来看,青岛船舶产量在2020年便实现了爆发增长,2021年延续向好势头,产量稳步增长。

造船业是具有鲜明周期性的行业。2021年,船舶替换周期需求释放,叠加疫情导致国际运费上升、推动市场市场需求旺盛,全球造船业迎来了新一轮利好周期。

行业利好释放,耕耘多年的青岛造船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船舶产量激增。

与此同时,青岛头部船企北船重工也“升格”成为中船集团二级子公司,进一步夯实青岛船舶制造实力。

2021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同意将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权、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权、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直接持有。本次整合完成后,上述3家公司将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公告称,此次整合旨在进一步巩固青岛北船在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大型修船改装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大力拓展集装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发挥青岛北船作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将青岛北船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船海企业。

北船重工全面“升格”,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并于2021年12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简称“北海造船”)。

2022年,青岛北海造船接单量位居世界船厂排名第六位。其中,超大型矿砂船业绩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世界领先。

2.作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无疑是青岛造船业的大本营。

目前,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聚集了北海造船、中船柴、中海油、海西重机、中船集团海装院等5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十分完善,贯穿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建造、设备研发配套、试验检测及非船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

比如,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提供发动机曲轴;中船柴生产的双燃料主机提供给北海造船;北海造船不仅能造修船,而且为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海洋石油119” FPSO船体。

此外,企业还在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

比如,北船重工与世界知名船东法国达飞轮船签订的10艘集装箱船订单、和澳洲船企签订的6艘LNG动力船订单,产品均由北船重工与中船柴、海装院等企业协同研发攻关;海装院研发的“船岸一体化智能港口系统”已广泛应用到海西重机生产设备中,并与北船重工联合开发无人艇项目。

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也让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逐渐成长为“巨无霸”。2022年,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产值首次超过300亿,船舶海工重点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再创新高。

目前,西海岸新区已积蓄了一批船舶海工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积蓄后劲。

中国船舶集团牵头的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规划建设“现代海洋渔业+高端海洋装备+海上清洁能源+海洋休闲旅游+智慧海洋信息”为一体的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

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具备行业一流的专业海洋装备研发、建造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开发能力;

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将实现高铁、舰船等高端轴承的自主研制和应用;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投资的民船中心总部项目,拟将“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建设一流研发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为中船集团和北海造船厂提供在民船和海工发展领域的核心研发力量,补齐山东在船舶海工研发设计领域的短板。

根据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十四五规划,将依托海西湾修造船基地较为完备的造船工业基础,以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海西重机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瞄准全球海洋船舶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深远海开发需求,积极拓展培育高技术船舶和深水油气、深远海渔业装备及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国家级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到2025年,船舶海工产业链增加值力争达到490 亿元。

3.在西海岸新区造船实力加持下,青岛造船业今年以来依然有不错的表现。

目前,青岛北海造船生产线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船厂手持订单达到51艘,共计836.5万载重吨,包括5500TEU集装箱船、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氨ready散货船、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7万吨木屑船等各类船型。

比如,北海造船承接的法国达飞轮船10艘常规动力5500TEU集装箱船订单,订单金额40亿元,是北船重工在集装箱船市场的首次突破,标志着北船重工在船舶业由传统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升级。

北海造船与日本最大的航运公司的日本株式会社商船三井合作的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是青岛北海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绿色环保”船型,通过船型设计综合优化,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气经济性。

北海造船与国信集团签约建造国信养殖工船新一代标准化船型——“国信2-1号”“国信2-2号”2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运营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的新型工船,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同时,受国际能源市场火爆影响,青岛发力能源运输领域,建造交付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工厂等多个“大国重器”。

2022年11月29日,我国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FPSO——企鹅FPSO在青岛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建造及集成总装技术。

企鹅FPSO由海油工程为壳牌石油公司建造,整体高度118米,相当于42层居民楼,总重约3.2万吨,整船由100余万个部件构成。在直径78米的圆型甲板上,集成了217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和17000多台套设备设施,最小设备间距不到10毫米,各专业支架近5.5万个,密集程度为国内万吨级组块的4至6倍,电缆敷设总长度80万米,可环绕北京六环四圈多。建造质量和精度要求极高,在海况恶劣的英国北海,可实现20年不回坞。

企鹅FPSO为目前国内建造的最重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外交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最高、智能化数据化最完全、设计理念最先进的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

除了企鹅FPSO,青岛已交付全球首例极地液化天然气工厂亚马尔LNG、35万吨级超大型FPSO巴西P67/P70项目、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液化天然气工厂加拿大LNG等多个大型国际能源装备工程项目。

其中,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加拿大LNG模块化工厂由海油工程承建,是壳牌等世界五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一座世界级LNG工程。该项目在全球首创核心工艺模块和管廊一体化建造模式,包括19个核心工艺模块,2个核心模块在青岛建造。

4.造船业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零部件多、供应链长、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这其中,航母、LNG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设计建造要求极高,将大大促进城市产业链条高端化延伸。

青岛造船业要实现新突破,发力高端船型是必经之路。

以邮轮建造为例。与普通轮船相比,邮轮的建造涉及到除造船技术之外的酒店工程、娱乐系统等几十个专业领域,在设计、核心系统、配套供应、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在旅游业复苏、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邮轮产业将极大激活“客、船、港”三要素,为船舶修造、母港、旅游、零售等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邮轮产业将重塑城市产业链条,加速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走向高端化。

青岛作为第四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依托国际邮轮母港,重点发力邮轮旅游等高端服务业。

具体来看,青岛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入股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加速迈向自持邮轮、自主运营邮轮;引进成立青岛首家中日合资海之梦国际邮轮公司,将适时引进日本相关邮轮来青运营航线;与六大中资(合资)邮轮公司签订航线运营和产业合作协议,复航后将率先并重点在青岛运营邮轮航线。

2021年7月,青岛市北建投集团投资入股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蓝梦之星号”邮轮成为具有“青岛基因”的中资邮轮。2023年10月,“蓝梦之星”号邮轮将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出发,运营青岛-日本-青岛航线。

发力邮轮旅游之外,青岛正在完善的船舶产业链配套基础上,探索布局邮轮设计建造。

具体包括,推动北海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海西重工、海德威科技等重点企业率先进入邮轮维修改装、小型邮轮/邮轮型客滚轮建造、邮轮配套装备制造领域,逐步探索进入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领域。重点依托青岛明珠邮轮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合作建造2艘大型邮轮项目,推动邮轮设计研发、原料采购、设备装配等本地化。

依托优越的港口优势,青岛如何在邮轮旅游基础上,持续延伸产业链,依托船舶海工产业的雄厚实力,发力邮轮设计建造,将成为青岛船舶制造业高端化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所在。

5.在新能源火爆的当下,如同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造船业也迎来了“新能源船舶”。

如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共同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采用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KW,最高航速28km/h,巡航航速20km/h时续航里程可达200km,对探索氢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自主研发的长江万吨级纯电动绿色智能散货船,采用节能低阻线型、船体结构轻量化、高效桨、纯电池动力等绿色船舶技术,该船尾部露天甲板设置有12个集装箱式移动电源,装船电池容量约24000kWh,每个集装箱电池容量约为1500~1990kWh,换电后可一次性航行200至300公里,可通过在码头换电,为运营船舶持续供电。

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建造的5000马力绿色智能型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船(MW637-1),该船总长38.5米,型宽10.6米,型深4.9米,其配置的锂电池组在纯电航行模式下续航能力达2小时,可满足单作业航次港区零排放、静音航行等要求。

青岛也开始探索“新能源造船”,主要涉及船舶电机领域。

如中国船舶集团第712研究所青岛分部与青岛海西电气有限公司已开展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究及成果化,致力于船用推进电机、大型特种电机、特种水下推进器的研制以及特种电机小批量的生产。

船企试水新能源船舶的背后,是船舶运输中普遍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

受全球节能减排战略推动,甲醇双燃料新船、氨燃料船成为新能源替代船舶的新宠。

2021年,青岛北海造船和比利时著名船东CMB签订的2艘21万吨氨燃料动力ready散货船,设计预留的“氨燃料”新能源系统,可以实现“零碳排放”的航运目标,推进航运市场绿色转型,该船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青岛造船业正在迎来大爆发时刻。

8月17日,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2”,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场地完成船体建造,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实现新突破。

这也是青岛造船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过去五年,青岛造船产业发展迅猛,成为青岛增长最快的产业。

根据2022年青岛统计年鉴,青岛市2021年民用钢质船舶产量268.12万载重吨,五年激增2497.9%。

青岛造船业的垂直崛起,一方面是全球造船业转向中国的大环境使然,另一方面则凸显了青岛在中国造船版图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受全球新一轮造船周期影响,中国造船业近年来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接订单、手持订单等已连续多年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

据工信部发布,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67.7%,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中心,中国正持续突破大型邮轮、LNG船、滚装船、超大集装箱船等等高技术船舶领域,走向造船业金字塔尖。

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自主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填补了中国大型邮轮建造的空白;广船国际、上海外高桥、招商金陵等船企进入到滚装船领域,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

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是国家“十五”期间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养殖工船、中型集装箱船等领域优势突出,并逐渐拓展到智慧养殖工船、LNG船、集装箱船、双燃料散货船等高附加值船型。

青岛造船产业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跟青岛正在发力的其他重点新兴产业之间形成非常密切的联动效应,比如大型邮轮和邮轮母港,滚转船和新能源汽车出口,LNG船和清洁能源。

也因此,青岛造船业成为了扭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更需要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实力基础上,加速布局建造大型邮轮、滚装船、LNG船、新能源船等高端船型,实现产业规模量级和研发技术再突破,拉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1

透过2017年-2021年青岛市船舶产量来看,青岛造船业在2020年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2017年-2019年,青岛船舶产量并不高,仅在10万载重吨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到了2021年,青岛船舶产量达到268.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4%。

从2021年的增速来看,青岛船舶产量在2020年便实现了爆发增长,2021年延续向好势头,产量稳步增长。

造船业是具有鲜明周期性的行业。2021年,船舶替换周期需求释放,叠加疫情导致国际运费上升、推动市场市场需求旺盛,全球造船业迎来了新一轮利好周期。

行业利好释放,耕耘多年的青岛造船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船舶产量激增。

与此同时,青岛头部船企北船重工也“升格”成为中船集团二级子公司,进一步夯实青岛船舶制造实力。

2021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同意将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权、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权、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直接持有。本次整合完成后,上述3家公司将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公告称,此次整合旨在进一步巩固青岛北船在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大型修船改装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大力拓展集装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发挥青岛北船作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将青岛北船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船海企业。

北船重工全面“升格”,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并于2021年12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简称“北海造船”)。

2022年,青岛北海造船接单量位居世界船厂排名第六位。其中,超大型矿砂船业绩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世界领先。

2

作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无疑是青岛造船业的大本营。

目前,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聚集了北海造船、中船柴、中海油、海西重机、中船集团海装院等5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十分完善,贯穿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建造、设备研发配套、试验检测及非船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

比如,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提供发动机曲轴;中船柴生产的双燃料主机提供给北海造船;北海造船不仅能造修船,而且为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海洋石油119” FPSO船体。

此外,企业还在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

比如,北船重工与世界知名船东法国达飞轮船签订的10艘集装箱船订单、和澳洲船企签订的6艘LNG动力船订单,产品均由北船重工与中船柴、海装院等企业协同研发攻关;海装院研发的“船岸一体化智能港口系统”已广泛应用到海西重机生产设备中,并与北船重工联合开发无人艇项目。

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也让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逐渐成长为“巨无霸”。2022年,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产值首次超过300亿,船舶海工重点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再创新高。

目前,西海岸新区已积蓄了一批船舶海工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积蓄后劲。

中国船舶集团牵头的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规划建设“现代海洋渔业+高端海洋装备+海上清洁能源+海洋休闲旅游+智慧海洋信息”为一体的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

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具备行业一流的专业海洋装备研发、建造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开发能力;

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将实现高铁、舰船等高端轴承的自主研制和应用;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投资的民船中心总部项目,拟将“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建设一流研发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为中船集团和北海造船厂提供在民船和海工发展领域的核心研发力量,补齐山东在船舶海工研发设计领域的短板。

根据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十四五规划,将依托海西湾修造船基地较为完备的造船工业基础,以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海西重机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瞄准全球海洋船舶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深远海开发需求,积极拓展培育高技术船舶和深水油气、深远海渔业装备及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国家级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到2025年,船舶海工产业链增加值力争达到490 亿元。

3

在西海岸新区造船实力加持下,青岛造船业今年以来依然有不错的表现。

目前,青岛北海造船生产线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船厂手持订单达到51艘,共计836.5万载重吨,包括5500TEU集装箱船、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氨ready散货船、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7万吨木屑船等各类船型。

比如,北海造船承接的法国达飞轮船10艘常规动力5500TEU集装箱船订单,订单金额40亿元,是北船重工在集装箱船市场的首次突破,标志着北船重工在船舶业由传统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升级。

北海造船与日本最大的航运公司的日本株式会社商船三井合作的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是青岛北海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绿色环保”船型,通过船型设计综合优化,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气经济性。

北海造船与国信集团签约建造国信养殖工船新一代标准化船型——“国信2-1号”“国信2-2号”2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运营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的新型工船,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同时,受国际能源市场火爆影响,青岛发力能源运输领域,建造交付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工厂等多个“大国重器”。

2022年11月29日,我国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FPSO——企鹅FPSO在青岛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建造及集成总装技术。

企鹅FPSO由海油工程为壳牌石油公司建造,整体高度118米,相当于42层居民楼,总重约3.2万吨,整船由100余万个部件构成。在直径78米的圆型甲板上,集成了217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和17000多台套设备设施,最小设备间距不到10毫米,各专业支架近5.5万个,密集程度为国内万吨级组块的4至6倍,电缆敷设总长度80万米,可环绕北京六环四圈多。建造质量和精度要求极高,在海况恶劣的英国北海,可实现20年不回坞。

企鹅FPSO为目前国内建造的最重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外交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最高、智能化数据化最完全、设计理念最先进的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

除了企鹅FPSO,青岛已交付全球首例极地液化天然气工厂亚马尔LNG、35万吨级超大型FPSO巴西P67/P70项目、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液化天然气工厂加拿大LNG等多个大型国际能源装备工程项目。

其中,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加拿大LNG模块化工厂由海油工程承建,是壳牌等世界五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一座世界级LNG工程。该项目在全球首创核心工艺模块和管廊一体化建造模式,包括19个核心工艺模块,2个核心模块在青岛建造。

4

造船业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零部件多、供应链长、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这其中,航母、LNG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设计建造要求极高,将大大促进城市产业链条高端化延伸。

青岛造船业要实现新突破,发力高端船型是必经之路。

以邮轮建造为例。与普通轮船相比,邮轮的建造涉及到除造船技术之外的酒店工程、娱乐系统等几十个专业领域,在设计、核心系统、配套供应、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在旅游业复苏、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邮轮产业将极大激活“客、船、港”三要素,为船舶修造、母港、旅游、零售等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邮轮产业将重塑城市产业链条,加速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走向高端化。

青岛作为第四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依托国际邮轮母港,重点发力邮轮旅游等高端服务业。

具体来看,青岛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入股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加速迈向自持邮轮、自主运营邮轮;引进成立青岛首家中日合资海之梦国际邮轮公司,将适时引进日本相关邮轮来青运营航线;与六大中资(合资)邮轮公司签订航线运营和产业合作协议,复航后将率先并重点在青岛运营邮轮航线。

2021年7月,青岛市北建投集团投资入股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蓝梦之星号”邮轮成为具有“青岛基因”的中资邮轮。2023年10月,“蓝梦之星”号邮轮将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出发,运营青岛-日本-青岛航线。

发力邮轮旅游之外,青岛正在完善的船舶产业链配套基础上,探索布局邮轮设计建造。

具体包括,推动北海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海西重工、海德威科技等重点企业率先进入邮轮维修改装、小型邮轮/邮轮型客滚轮建造、邮轮配套装备制造领域,逐步探索进入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领域。重点依托青岛明珠邮轮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合作建造2艘大型邮轮项目,推动邮轮设计研发、原料采购、设备装配等本地化。

依托优越的港口优势,青岛如何在邮轮旅游基础上,持续延伸产业链,依托船舶海工产业的雄厚实力,发力邮轮设计建造,将成为青岛船舶制造业高端化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所在。

5

在新能源火爆的当下,如同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造船业也迎来了“新能源船舶”。

如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共同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采用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KW,最高航速28km/h,巡航航速20km/h时续航里程可达200km,对探索氢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自主研发的长江万吨级纯电动绿色智能散货船,采用节能低阻线型、船体结构轻量化、高效桨、纯电池动力等绿色船舶技术,该船尾部露天甲板设置有12个集装箱式移动电源,装船电池容量约24000kWh,每个集装箱电池容量约为1500~1990kWh,换电后可一次性航行200至300公里,可通过在码头换电,为运营船舶持续供电。

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建造的5000马力绿色智能型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船(MW637-1),该船总长38.5米,型宽10.6米,型深4.9米,其配置的锂电池组在纯电航行模式下续航能力达2小时,可满足单作业航次港区零排放、静音航行等要求。

青岛也开始探索“新能源造船”,主要涉及船舶电机领域。

如中国船舶集团第712研究所青岛分部与青岛海西电气有限公司已开展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究及成果化,致力于船用推进电机、大型特种电机、特种水下推进器的研制以及特种电机小批量的生产。

船企试水新能源船舶的背后,是船舶运输中普遍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

受全球节能减排战略推动,甲醇双燃料新船、氨燃料船成为新能源替代船舶的新宠。

2021年,青岛北海造船和比利时著名船东CMB签订的2艘21万吨氨燃料动力ready散货船,设计预留的“氨燃料”新能源系统,可以实现“零碳排放”的航运目标,推进航运市场绿色转型,该船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

为你推荐

宜昌船舶工业园迎来“订单潮”

宜昌船舶工业园迎来“订单潮”

骄阳似火、机器轰鸣、焊花飞溅。8月16日,位于枝江市七星台镇的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内一派繁忙景象。 鑫汇公司董事长覃启胜刚送走一批客户,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订单排到明年8月份了。...
2023-08-18 10:14:00

扬州船企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76%

扬州船企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76%

2023年上半年,扬州造船产业运行态势稳步上升,全市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4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6%;船舶出口金额37亿元,同比增长55 5%。截至6月底,扬州船企手持订单量144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
2023-08-15 09:11:10

南通1-7月新造试航船舶总吨同比增长16.19%

南通1-7月新造试航船舶总吨同比增长16.19%

记者14日从南通海事局获悉,截至7月底,南通辖区船舶修造企业37艘新造船顺利出江试航,其中300米以上船舶2艘次,205-300米船舶8艘次,代表船型包括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液货船、半潜船以及高端海工平台等11类...
2023-08-15 09:02:52

上半年三大指标同比大增!靖江造船业向集群发展要优势

上半年三大指标同比大增!靖江造船业向集群发展要优势

全国造船看江苏,江苏造船看靖江。盘点上半年造船产业的成绩单,靖江这座县级市再次令世人惊艳:今年1~6月份,全市造船完工量47艘508 67 万载重吨,同比上升 38 9%,占全省、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达 50 8%、24 1%、11 9%;新接订单91艘943 6万载重...
2023-08-09 14:05:00

镇江打造“四群八链”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

镇江打造“四群八链”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镇江优势特色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是镇江重点打造的“四群八链”之一,对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历经几十年发展和数代人努力,镇江船舶海工装备产业体系完整...
2023-08-09 09:10:26

宜昌船舶工业园:绿色船舶逐浪前行

宜昌船舶工业园:绿色船舶逐浪前行

全球最大载电量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国内首艘绿色智能万吨级散货运输示范船“理航渝建1”、工信部汉江120TEU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华航新能1”……多艘“国字号”船舶在宜昌船舶工业园建成下水。...
2023-08-09 09:07:49

福建船企上半年创产值65.3亿元比增25.3%

福建船企上半年创产值65.3亿元比增25.3%

上半年,福建船舶工业行业在当地各级党委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发挥好国企与民企的各自优势,充分挖掘企业潜力,积极带领广大造船人奋力拼搏,规上船企共创工业产值65 3亿元,比增25 3%...
2023-08-08 17:55:21

2023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23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23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但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航运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船舶行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3-07-31 09:02:04

2023年二季度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保持增长

2023年二季度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保持增长

2023年二季度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CCI)为798点,10年来首次接近800点,创近年来新高。与去年同期700点相比,提高98点,同比增长14%;与一季度772点相比,提高26点,环比增长3 4%。...
2023-07-30 14:02:17

中国船协:乘势而上攀登中国造船新高度

中国船协:乘势而上攀登中国造船新高度

7月25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广州南沙召开。中国船协会长郭大成,常务副会长吴强、陈民俊,副会长王琦、向辉明、陈激、朱炳康、王轰、陈勇、李丹、李仁鑫,秘书长李彦庆出席会议。会议由吴强主持,李彦庆代表协会作工作报告,郭大成作总...
2023-07-25 17:34:59

企业样本更多 >>

江苏扬子江船业样本2023中文
江苏扬子江船业样本2023英文
汉盛海装HANSUN-PURESTREAM压载水系统-C&E手册2022
汉盛海装企业样本2022
BSKY压载水管理系统 无锡蓝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大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 全系列船用泵
脱硫脱硝用喷嘴喷枪选型手册-雾的池内
代斯米泵业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中文样本 DESMI CompactClean压载水管理系统
josun 船用空调产品系列
扬帆集团
Sperre斯贝利压缩机样本
中船动力有限公司 柴油机 发动机 发电机组 脱硫
汇舸集团-烟气洗涤产品中文样本
康士廉电子产品(上海)有限公司,consilium,vdrF2
康士廉电子产品(上海)有限公司,EMS
<!–左箭头–>
<!–右箭头–>
船配商城
硫排放
压载水处理系统产品选型
发电机及发电机组产品选型
    关闭